供应端区域博弈加剧,工业硅产量偏向西北
当前工业硅市场供应呈现区域性分化,西北产量互有增减,而西南地区因成本压力和枯水期因素减产明显。据预计,2025年10月国内工业硅产量为45.37万吨,环比增加10.11%,这一产量水平处于年内高位,主要得益于新疆地区产能释放,西南产区并未出现明显减停产现象。进入11月西北地区厂家基本维持有增有减态势,西南地区枯水期减产明显,11月份产量预计大幅下滑至40万吨以下,降幅约13%。


需求端分化明显,库存仍小幅累积
从消费结构看,多晶硅、有机硅、硅铝合金及出口构成四大核心方向。
受装机增速放缓及产能过剩影响,多晶硅近期对工业硅需求偏弱,但消费占比仍居首位,硅消耗占比约40%。据调研2025年10月中国多晶硅产量为13.74万吨,对工业硅消耗量为16.2万吨。11月随着西南产区陆续停产,多晶硅排产下滑明显,据调研预计2025年11月多晶硅排产11.63万吨,环比下降15.36%,预计对工业硅消耗量为13.7万吨。
有机硅其终端覆盖新能源、家电、建筑等领域,硅消耗占比约28%。开工率方面,国内环体10月月均开工率68.52%,环比上月下调2.69%,月产量约19.34万吨,对工业硅消耗量为10.8万吨。
硅铝合金需求持稳,汽车轻量化趋势或带来增量,硅消耗占比约16%,10月中国铝合金产量为168.2万吨,对工业硅消耗量为7.57万吨。
工业硅出口方面,据海关数据统计:2025年10月工业硅出口量为4.5073万吨,环比减35.82%,同比减30.78%。海外需求呈收缩态势,出口减弱超预期。2025年1-10月份工业硅累计出口量在60.67万吨,同比减少1.205%。
下游反内卷消息频繁扰动 强预期与弱现实博弈加剧
近期,有机硅行业举行的“反内卷”会议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其核心目标是通过行业自律来改善产品价格长期低迷的状况。自会议消息发布以来,有机硅DMC的价格已从11月初的约11000元/吨的低点反弹至11月16日的13000元/吨,部分厂商甚至停止报价并封盘,持观望态度。11月18日传有机硅确立的“需求周期联动减产”机制,最高减产幅度可达30%。现阶段山东单体厂有机硅DMC报盘维持在13000元/吨,其余主流单体厂报盘维持在13200元/吨,短期暂无让利空间,维稳出货为主。如果按计划实施,有机硅价格上涨对工业硅价格形成阶段性支撑,但受制于下游减产预期与自身库存压力,将形成成本向上驱动,需求向下抑制的双向博弈格局,仍需关注有机硅减产计划的力度和持续性。
硅片企业通过联合挺价、减产控销等方式响应“反内卷”。2025年11月13日,多家硅片企业上调183N、210R等规格硅片价格,并暂停低价订单发货,重新议价。此举旨在稳定价格,避免过度竞争导致全行业亏损。但随着时间推移,硅片环节成交价普遍回落,市场观望情绪浓厚,出货节奏明显放缓。
无论是有机硅还是多晶硅反内卷政策初心都是提振市场信心,但政策细节和执行力度存在不确定性。有机硅及多晶硅行业反内卷政策推动价格上涨,存在情绪上带动工业硅短期走高预期,但产能过剩问题及需求减弱可能限制其长期走高。例如,2025年7月,多晶硅价格快速攀升,工业硅期货随之上涨,但随后因需求担忧,价格出现波动。11月19日工业硅期货盘面受有机硅消息影响主力合约盘面涨幅近5%,突破9500,但下一交易日又回跌至9000附近。
结论
总体来看,下游反内卷政策对工业硅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工业硅库存水平较高,去库存化进程艰难,基本面驱动较弱。短期内,价格或受到政策预期的推动;然而,长期来看,仍需密切关注供需基本面以及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