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破壁 突破生产瓶颈
7月份,炼钢事业部接到1435毫米宽幅、2.3毫米厚度HP295这一极限规格生产任务,技术团队面对批量生产任务也是感觉较为棘手。
生产技术室高级主任师郭秀海说:“此前,我们生产的焊瓶钢多在1160毫米宽幅、2.8毫米厚度以上,而此次2.3毫米的厚度要求,再加上1435毫米的宽幅,无疑是一次挑战。轧制过程中对轧制稳定性、板形一致性、温度均匀性的控制必须更精细,任何微小的波动都可能影响成品质量。”
为此,技术团队提出了全新的工艺方案。方案包括三方面:一是优化坯料选择,将连铸坯料厚度由87毫米调整为70毫米;二是强化温度管控,通过优化二冷配水、稳定板坯拉速并投入加热炉富氧燃烧系统,稳定提高板坯出炉温度;三是攻克轧制规程分配,在缺乏相关数据的情况下,通过大量离线模拟计算,最终形成可靠的规程模型。
能力验证 实力批量生产
工艺方案的设定迅速转化为实际生产成果。在7月份首次试生产中,一次性成功轧制28卷,超计划9卷,且各项性能指标均优于标准要求。在10月份生产中,再次稳定轧制47卷同类产品。
生产技术室技术员刘冰介绍:“从7月份试生产到10月份稳定量产,我们实现了从技术突破到产能保障的跨越。两次连续稳定的生产成果,标志着2.3毫米厚度HP295焊瓶钢的批量生产能力已经形成,为后续拓宽市场份额提供了坚实的产能与质量保障”。
展望未来 积累硬核技术
此次突破不仅是单一订单的完成,更是事业部在极限薄规格产品领域技术能力的一次实质性提升。
炼钢事业部部长鲁艮军表示:“通过本次实践,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数据,特别是在生产低合金、高强类产品时的温度、板形等关键指标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为后续开发更薄规格产品奠定了基础。
目前,炼钢事业部正系统总结此次攻关的技术要点,致力于将经验转化为标准化作业规范。同时,立足现有技术储备,有序开展对更薄规格的持续攻关工作,旨在通过持续的内部挖潜和技术迭代,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在薄规格产品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