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月15日至10月15日进口动力煤市场经历了“节前补库推涨、节中交投冷清、节后预期支撑回升”的完整周期,国庆假期结束后,以“终端常规性补库”为先导,动力煤市场迎来“开门红”,中国进口动力煤市场也步入关键调整期。带来这一新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内贸供给端收紧以及“冬储”采购即将展开,进口动力煤市场或在政策及市场博弈下开启新征程,以下将从节后海外市场、国内供需以及后市展望三个维度展开阐述。
一、国际煤价结构分化:低卡煤价强势上涨,高卡煤预期持续向好
在我国进口动力煤市场中,以印尼、澳大利亚以及俄罗斯为主导的三元格局逐步深化,节后的海外市场也在国际需求的阶段性释放中表现活跃,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上涨。
低卡印尼煤方面,在8月下旬印尼政府取消了煤炭销售必须以政府基准价为底价的规定后,矿方自主性得到提高,因此出口量呈现复苏迹象,但部分矿区受雨季影响生产阶段性受限,因此节前Q3800巴拿马船FOB报价维持在45-46美元/吨,而节后中国市场需求回温,伴随印度等地刚需采购,Q3800巴拿马船FOB报价上调至47-47.5美元/吨,涨幅达4.5%。
高卡煤方面,日韩市场的刚需采购以及中国“冬储”对高卡煤的补库需求形成支撑,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口拥堵问题正逐步缓解,供应趋于正常水平;对于即将进入冻港期的俄罗斯煤而言,部分港口受寒冷天气因素影响整体发运节奏趋于平缓,矿方出口动力煤多以长协拉运为主,现货放量较为稀少。虽当前市场高卡煤成交一般,但基于国内外供应收紧以及“冷冬”预期下,贸易商对第四季度高卡煤市场表示看好,现澳煤Q5500巴拿马船FOB报价73-74美元/吨,俄煤Q5500巴拿马船到中国CIF报价83-84美元/吨。

二、内贸供减需增格局显现,预期驱动价格上涨
从国内市场来看,十一假期后国内动力煤市场打破传统淡季规律,呈现“淡季不淡”的偏强格局,其核心驱动在于供给收紧与需求韧性形成的共振。在此背景下,内贸煤价上涨情绪与进口成本攀升,共同推高了电厂的远期投标价格,市场运行中枢明显上移。
从供给端来看,节前陕西、内蒙古、山西等主产区部分煤矿被责令停产或主动减产,节中坑口拉运车辆较少,煤矿安排检修,叠加大秦线检修直接影响煤炭运力,港口库存同频下降,供给端整体较为紧俏,该局面下贸易商为规避风险提前囤货,形成了“采购-仓储-再销售”的中间环节,此举也成为了节后煤价上涨的重要推手。
需求端表现同样偏强,放假前电厂为过节均有不同程度的备库,据Mysteel数据显示:截至10月10日,全国493家电厂样本存煤9520.44万吨,可用天数26.26天,处于历史高位。高库存虽抑制了市场大规模采购,但假期期间华南区域持续高温,使得日耗超出预期,部分电厂于节后释放进口煤采购需求,其中多集中于远期低卡印尼煤。一方面是内贸煤价快速上涨带动市场情绪,另一方面进口煤价坚挺及国际海运费的上调使得进口贸易商采购成本加速攀升,双重作用下电厂进口煤投标重心大幅上移,据悉华南区域电厂印尼Q3800投标区间为448-468元/吨,最低价环比上周上调11元/吨。

三、后市展望
从国内外形势来看,动力煤市场将从“数量博弈”转向“结构性定价”,因此供需基本面的格局变化将直接影响煤价走势。
目前“查超产”政策持续推进与安监趋严,若国家安检力度依旧,第四季度原煤产量将同比下降,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价格底部。而根据当前气象状况显示,今年秋冬或将出现双重拉尼娜天气,冷冬概率的增加有利于11月、12月冬季需求释放。展望2025年第四季度,政策托底叠加需求引燃,进口动力煤市场结构性“牛市”可期,后续需关注内贸煤价走势及终端实际需求释放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