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中心加焦,对我们来说,是一直想做也必须做成的事!”回想起前期技术研讨的场景,3号高炉技术骨干田正平依然难掩激动。在3号高炉中修筹备阶段,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虎祥就提出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将取消中心加焦作为核心技术目标。这一工艺变革,不仅能优化炉内煤气流分布,还能降低燃料消耗、提升冶炼效率,是行业内公认的技术难点。
为啃下这块“硬骨头”,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炼铁事业部组建了技术研讨小组,白天,技术人员扎根生产现场,记录现有高炉中心加焦模式下的炉况数据,分析煤气流运动规律;夜晚,他们围坐在一起,对比国内外先进高炉的工艺案例,测算取消中心加焦后的各项参数变化,连续进行了一个月的“头脑风暴”。“一开始大家分歧很大,有人担心炉内温度分布不均,有人顾虑布料稳定性,但没人愿意放弃。”工艺小组组长曹养斋回忆道。
经过数十次研讨,团队最终确定了解决方案:制定全焦、全风口、取消中心加焦、快速加重负荷的开炉方案。中修期间,团队更是全程蹲守现场,将各项措施精准落地——从炉身喷涂的厚度控制,到热风支管的角度调试,每一个环节都严格落实技术方案的标准要求。取消中心加焦开炉后,炉内气流比预期更加稳定,煤气利用始终保持在48%以上时,技术团队的每个人都红了眼眶。同时,这一技术突破,对于重钢高炉冶炼技术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开炉只是开始,让各项指标持续提升、稳定达标,才是咱们的最终目标。”护航团队负责人之一史忠其的话,道出了所有护航人员的心声。为确保3号高炉开炉后能快速进入稳定生产状态,公司提前组建了由设备、工艺、安全等领域骨干组成的“护航专班”,全方位监控高炉运行指标。
开炉初期,炉温波动、煤气成分变化等问题随时可能出现。护航团队每15分钟记录一次炉温、风压、煤气成分等数据,一旦发现异常,立刻联动技术组制定调整方案。11月9日凌晨,中控屏幕显示炉温略有下降,护航队员们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检查风口送风情况,同时与技术组沟通调整喷煤量。经过2小时的精准调控,炉温逐渐恢复正常,看着数据回归稳定区间,连续工作12小时的队员们才松了口气。
在护航团队的悉心守护下,3号高炉的各项指标节节攀升:开炉15小时4分钟顺利喷煤,18小时57分钟实现全风全氧操作,11月11日,高炉利用系数突破2.728t/m³・d,超预期目标。“每天看着指标一点点往上走,再累都值!”炼铁事业部部长助理、三号高炉车间主任杨林擦着额头上的汗水,脸上却满是自豪。正是这份坚守,为3号高炉快速达产达效筑起了坚实的“防护墙”。
从32个日夜连续奋战完成中修,到重量布料法首次成功投入运行,再到攻克“取消中心加焦”技术难题,再到开炉后快速达产达效,3号高炉的每一步突破,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与汗水:党员骨干钻入狭窄的除尘管道挥汗如雨,技术骨干连续蹲守炉内校验冷却壁,施工人员高标准完成设备安装与调试的担当……“炼铁团队是有能力、有智慧、有方法的团队,在本次快速达产达效的过程中实现了工艺技术的跃迁!”正如王虎祥书记、董事长在得知3号高炉的卓越成绩后,给予的团队高度评价那样。这一评价,是对炼铁事业部所有努力的最佳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