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钢并非追求规模,而是专注于产品。从重整东北特钢开始,我们的方向就非常明确——‘特钢更特,优特结合’。”东北特钢董事长蒋建平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时强调。
作为我国特殊钢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东北特钢前身为1905年建立的大连钢厂,历经百年发展,积淀了深厚的技术底蕴。2017年与沙钢集团战略重组后,东北特钢明确了“精品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战略,围绕汽车、能源装备、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构建起“他有我精,他有我特”的差异化优势。
在沙钢集团成立50周年之际,《中国冶金报》记者一行来到东北特钢,探索东北特钢在沙钢集团的赋能下,如何开启全方位的转型升级。
走“特钢更特”差异化之路
据蒋建平介绍,在沙钢集团“建圈强链、协同发展”的战略布局中,东北特钢被定位为特钢板块的核心企业。沙钢集团通过技术、资金、管理全方位赋能,推动东北特钢完成从传统特钢生产向高端材料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转型。
走进东北特钢技术中心实验室,一组对比数据格外醒目:自主研发的P92耐热钢焊接材料,其夹杂物水平和机械性能均优于日本神户制钢同类产品。这一成果打破了国外对超超临界锅炉用关键材料的技术封锁,使我国能源装备领域关键核心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在沙钢集团“创新驱动”战略指引下,东北特钢每年将营收的5%以上投入研发。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东北特钢始终将技术创新摆在核心位置,通过设备升级与工艺革新,持续为‘特钢更特、优特结合’注入强劲动能,一次次攻克行业技术难题,打破国外垄断与技术壁垒,众多产品填补国内外空白。”蒋建平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
拥有政策与研发资金的支持,东北特钢已在多个领域的技术攻关中展现出勇气与实力,冷作模具钢集成工艺创新项目正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高合金模具扁钢连铸一火成材技术,此前在国内外均无成功经验可循,是行业内公认的“硬骨头”。东北特钢技术团队迎难而上,历经无数次理论研究、工艺优化和保护渣设计,最终成功开发出国内首创的高合金模具扁钢连铸生产工艺。
“这一突破不仅让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能耗显著下降,还进一步巩固了东北特钢在模具钢市场的领先地位,突破了制约我国高端模具钢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东北特钢总工程师姚玉东认为。
2025年上半年,东北特钢七大品种产量同比均实现增长,其中新产品产量增长明显,国防、新能源等重点行业订单量翻番,用户直供比提升至65%。
目前,东北特钢产品不仅覆盖国内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出口到美国、欧洲、亚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高附加值产品在国际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以“零缺陷”筑牢口碑
“为什么要优钢与特钢相结合?很简单,我们有170万吨的年产能,全部生产特钢并不现实。实际上,有些产品虽然被划分在优钢甚至是普钢的范畴里,但只要我们把它做到极致,它的性能就是顶尖的,同样能吸引高端客户。”蒋建平说。
高端品种更要有高品质。在提升品质上,东北特钢追求极致,以“零缺陷”标准来筑牢口碑。
“零缺陷是我们的追求目标。现在下游用户,尤其是竞争激烈的行业,对特钢行业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了。”东北特钢副总经理陈弢说。
为此,东北特钢持续强化质量基础保证能力,通过加强生产过程监督、落实质量道道把关责任、推进岗位操作标准化、常态化执行“四管四必须”制度等举措,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
“特钢行业涉及热处理,热处理的竞争非常激烈。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技改投入,这几年的技改总投入大约有几亿元,这些技改投入对我们质量的提升帮助非常大。另外,我们在高端人才引进方面加大力度,因为我们深知,如果没有关键人才的助力,就很难实现高质量。”东北特钢副总经理许洪波认为。
同时,东北特钢还深化产学研合作,联合科研院校攻克行业“老大难”问题,让产品质量稳定性、一致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东北特钢推进质量信息化管理,建设全流程质量追溯系统,将“吨钢内损”等指标压至更低水平。例如,东北特钢通过MES(制造执行系统)进行计划管理。合同订单接入后,可以实现自动排查、优化排查和组合排查,以降低成本并在计划中精准计算。
沙钢模式注入发展新动能
质量之外,成本管理是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抓手。为此,东北特钢从内部管理挖潜力、提效益,推行“过紧日子、精打细算”的管理原则,构建起“全员全过程抓降本”的完善体系。
“降本增效不是简单的压缩开支,而是通过管理创新释放价值。”许洪波介绍,企业导入沙钢“算账经营”理念,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覆盖采购、生产、销售全流程的成本管控体系。
今年初,东北特钢便为各产线精准设定吨钢降本目标,每月根据生产实际动态测算并下达新任务,确保降本工作有序推进。同时,为充分调动全员积极性,东北特钢创新性地对分厂实施“降本提成激励”机制,让员工从降本工作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形成“人人想降本、人人能降本”的良好氛围。
为进一步释放生产潜能、巩固经营优势,东北特钢在生产运营环节精准施策,推行“高效生产”模式,通过优化生产调度、提升设备运维水平,让设备开动率从重整前的不足50%跃升至80%以上。2025年上半年,东北特钢多条产线刷新纪录。
重组8年来,东北特钢融合沙钢管理基因与自身技术积淀,实现了从“活下去”到“活得好”的跨越。2024年,企业上缴税金7634万元,带动上下游500余家企业协同发展,形成年产值超80亿元的特钢产业集群。
正如沙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沈彬所言:“辽宁的产业基础与沙钢的管理优势相结合,使东北特钢获得了新生。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1+1’,而是化学反应后的价值倍增。”
打造世界级特钢产业高地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东北特钢在沙钢的指导下,正规划更加宏伟的蓝图。为满足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东北特钢将重点研发航空航天、核电等领域高端品种,力争3年内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提升至75%。通过推进工艺设备更新改造,16MN精锻机生产线将新增钛合金锻造能力,满足大飞机发动机涡轮盘材料需求。
“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全球特钢领域的技术引领者。”蒋建平称,“下一步将围绕‘品种、品质、品牌’三品建设,在精密合金、特种不锈钢等领域持续突破,让‘东特制造’成为高端材料的代名词。”
经过多年的努力,东北特钢已经成长为特钢行业的一颗璀璨明珠。
“近3年来,东北特钢为地方税收与就业提供稳定支撑;上游与500多家企业开展贸易合作;下游在东北地区合作用户超300个,形成了特钢产业集群效应。”许洪波介绍。
面向未来,东北特钢将紧抓国家“东北全面振兴”“制造强国”战略机遇,持续深化与沙钢集团的协同发展,在高端特钢领域不断突破技术壁垒,为我国关键材料自主可控贡献“东特力量”。
可以说,这家百年特钢企业,已经在特钢产业高端化发展的进程中勾勒出了“科技与管理齐飞,品种共质量同强”的清晰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