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严峻改革势在必行
从2011年开始,钢铁行业由盛转衰,而新钢是外部条件最差的钢铁企业,不沿江海,不靠近资源和市场,80%铁矿石依靠进口,90%燃料在省外,70%板材在省外销售,仅物流成本就比沿江海企业多了150元/吨。随着铁矿价格下跌,据新钢党委副书记杨小军表示,公司物流成本占炼铁成本比例不断上升,区位劣势更突出。2012年,新钢曾发生14.96亿元的巨额亏损。
“改革也是内部必然要求,”杨小军说,“新钢作为一家老国企,积累了很多“疑难杂症”。劳动生产率低下,冗员问题较重,2013年公司人均产钢量为322吨,远低于行业600吨的平均水平。而且社会负担重,每年退养人员发生各类费用2.5亿多元。此外,由于体制机制束缚,对干部员工激励约束手段不多,全员积极性调动不够,员工观念整体落后。新钢要在危机中生存下去,只有从问题入手,眼睛向内,倒逼改革。”
杨小军称,高位强力推动是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持。“江西省委、省政府极其重视新钢综合改革。时任省长鹿心社亲自协调、多次过问新钢综合改革,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设计并启动新钢综合改革。时任省委副书记莫建成、副省长李贻煌在新钢召开专题调研会,对综合改革内容落实作部署。省国资委主要领导多次来新钢现场办公,积极协调省直各有关部门,帮助新钢落实综合改革方案,还指派负责此项工作的分管领导常驻新钢3个月,现场协调、督促指导,帮助处理相关问题。”杨小军反映。
多管齐下改革成效显著
新钢的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全方位的改革,既实施了有新钢特色的“三项制度”改革,也率先在国企中推进了社会管理职能的移交,还有一企一策的混改以及多种金融工具的运用。同时,以加强党建工作保障综合改革,取得了较好成效。
据悉,在钢铁行业深陷危机、地方国有钢企普遍限产、减员、降薪的前几年,新钢经营绩效在同类型钢铁企业中处于中上水平,实现了钢铁主业连续4年盈利,员工收入连续15年保持增长。去年下半年来,生产经营持续向好,今年上半年实现利税11.85亿元,其中利润6.53亿元。新钢人力资源部负责人透露,改革以来,光是人力资源产生的效益就有2千万,他表示,公司的目标是从2016年底到2018年年底,公司要实现工资成本降低4个亿。
据了解,新钢针对员工薪酬改革开展的评星晋级活动不仅得到了员工的热情参与和认可,并获得了全国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新钢的员工在每一天的工作结束后,根据当天的工作绩效进行评分,到了月末进行汇总排出名次,并上墙公示。年底时,根据员工全年的总分进行综合排序和评比。班组评比也是如此。新钢把员工和班组共分成五个星级。其中,“五星级”员工每月可增加1000元的津贴。去年有13000名一线员工成为了“星级员工”,其中,“五星级”员工15名,“四星级”员工260名。有900多个班组成为“星级班组”。一共给“星级员工”发放了津贴2800万元。
塑造典型建立改革试验田
为了顺利推进改革,新钢在2013年7月1日成立了新余凤翔带钢有限公司,做为新钢公司改革发展的试验田。凤翔带钢负责人表示,在新钢集团公司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本着“民营企业能做到的,我们就要做到,民营企业做不到的,我们也要做到。”的目标和决心,凤翔带钢实现了产、销量大幅增加,效益明显改善,员工收入也明显提高,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实现了由过去年亏损600万元到去年盈利300余万元的蜕变。
凤翔带钢负责人表示,公司不负集团所望,经历失败后顺利实现盈利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公司改革了分配机制,借鉴民营企业的经验,员工们多劳多得,因而工作上更加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个公司的效益也就随之上去了。
杨小军表示对新钢的改革很有信心,他认为新钢的优势在于有强大的凝聚力,有稳健的决策,更有良好的企业文化,相信日后会取得更多好成绩。而新钢的改革是否能一直持续保持较好的态势,还需要时间和市场的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