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突破口 加快供给侧改革
在沈文荣看来,钢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永远不会淘汰,但是在产能过剩、竞争激烈的当下,质量低、效益差的企业必然会被市场所抛弃。因此,钢铁企业只有加快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傲立市场潮头。
竞争力体现在什么地方?沈文荣认为,是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效率。“30年前的中国,什么样的钢都能畅销,但现在,讲究的是同样的价格要能拿出更好的产品。”沈文荣说,要使产品在国内领先,和国际接轨,供给侧改革重点就是要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
所谓产品结构调整,就是要多生产适销对路、效益高的产品,严格控制亏损产品,做好这一步,就能产生很明显的效益。沈文荣举例说,“硅钢市场需求大、产品利润高,于是我们改进了炼钢工艺,将硅钢的生产能力从每年的1.5万吨提升到近5万吨。与普通钢材相比,每吨可以提升六七百元的利润,增加了2~3倍的效益。所以说,我们应该在有限的产能中,尽可能地生产高效益的品种,这是转型的一个关键点。”
在产品质量方面,沙钢围绕高品钢、高销量、高效益的目标,大力开发高端目标客户和高附加值产品,目前已有80%~90%的产品进入国内、国际一流水平。今年1月份,高效益品种钢销量达85.8万吨,由此实现效益1395.61万元。
沈文荣认为,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是另外一个重点。劳动生产效率,即人均产钢量,最终落脚点是推进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四化”建设,这也是沙钢加速转型的关键点。沙钢在“九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智能化工厂”的目标,通过深化自动化与信息化的结合与集成,对重要岗位实施机器人、机械手操作等,提高人均产钢量,目前沙钢人均产钢量在1200吨左右,目标通过3~5年努力达到1500吨。
以创新为支撑 提速转型升级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在企业转型升级的这道命题中,科技创新即是使它成立的必要条件。沈文荣更是将研发能力当成判断企业是否有未来的依据。“只有以科技创新占领了技术制高点,才能解决品种问题、质量问题、劳动生产效率问题。”
为了站在钢铁技术的前沿,沙钢于2007年建设了江苏省(沙钢)钢铁研究院。10年来,研究院以提升沙钢集团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累计开发400多个新产品。今年1月,沙钢在去年研发53个高新品种的基础上,又成功研发新产品3个,进一步丰富了沙钢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门类。
与此同时,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江苏冶金技术研究院正式建立,这为沙钢的创新增添了强力引擎。沈文荣说,技术创新既要靠自己行动,又要靠政府支持。江苏省(沙钢)钢铁研究院是围绕沙钢自己的发展思路而服务的,江苏冶金技术研究院承担的则是协同创新、技术集成。前者可以通过后者更加顺利地推广技术,后者可以通过前者将科研成果投入到生产中应用,两者相辅相成,充分利用好新平台,就能将转型升级推进快车道。
把握市场大势 作出科学决策
1月份的那张成绩单,是否意味着钢铁行业的“寒冬”即将远去,“春天”就要到来?对此,沈文荣有着自己的看法。沈文荣表示,沙钢首月生产经营保持去年底的良好发展态势,这是客观形势发生变化和主观内部工作落实的双重结果。2016年1月份是钢铁行业最低迷、行情最差的时候,企业效益相对较差,而2017年首月市场行情向好,盈利空间相对较大。同时,沙钢持续深入开展以管理漏洞排查整治为主的负面清单降损攻关,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1月份,沙钢集团本部降本对标共179个项目,完成145项,项目完成率81%;实现效益9809万元;吨钢降本52.7元,比目标多降14.4元。
“事实上,产能过剩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目前的回升,一部分是因为有许多过剩产能企业已经停止生产,一部分得益于中央有力的去产能措施。”沈文荣认为,目前的较好形势,只是阶段性的反弹,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势头在未来几年会继续保持。
面对不确定性,沙钢要做的是对当前形势做好分析,无论是钢铁的整体趋势,还是国家的大政方针,亦或是国际市场的钢铁需求情况,审时度势,通过正确的分析进行判断,才能对未知的挑战作出应对。
面对2017年市场形势的不可预估性,沈文荣表示,沙钢将突出抓好“四大中心”工作,即抓好以炼铁为中心的效益管理,通过强化市场预测和分析,创新采购模式,锁定资源降低采购成本,同时合理优化配煤、配矿等,不断降低铁水生产成本;抓好以炼钢为中心的品种质量管理,通过狠抓炼钢工艺的优化和标准化操作,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调整和促进产品质量提升;抓好以轧钢为中心的精细管理,坚持“轧钢就是轧标准”的理念,实施精细化管理,推行清洁生产,稳步提升产品质量;抓好以全方位、全过程为中心的基础管理。
“基础管理是其他三项中心工作开展的基础,只有基础扎实了,各项工作才能高效开展,确保今年实现营业收入2200亿元、利税99亿元的目标。”沈文荣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