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雾霾”天气成为全国灾难,在重典治污的推进过程,一些环保“两面派”也浮出水面,让脱硫设备早8点开、晚8点停,夜间偷排现象严重;实际早已因经营不善而停产但并未上报的产能……而钢铁业产能一直在“越淘汰越多”的怪圈中挣扎,就通过环保压力化解过剩产能的前景而言,在“环保路径”难以化解过剩产能的同时,产能“走出去”战略也未能为钢铁企业带来利好,一方面是海外建厂不具竞争力,另一方面是海外矿山收购回报率低,“走出去”企业鲜有成功案例。虽不能化解产能困境,却可舒缓燃眉之急,弥补现货亏损。
力度暂时让市场看到“强硬”态度,因销售不善或资金链断裂等经营问题,平时就已经有一些钢厂停产、减产,但这些数据没有上报,等到了检查淘汰落后产能的情况的时候才报出来,还能算上一份功绩。这样的产能具体有多少,目前还没有详细数据,但初估规模并不小。
本来在税收上就存在一些逃税、漏税的情况,导致其与大型合法合规钢厂存在100元/吨的成本差。再加上环保方面,每年我们都要投入1.5-2亿元的环保支出,且有政府部门定期抽检;而那些不合规的小钢厂却没有这方面的投入,这就使我们在成本上缺乏优势。事实上,钢厂环保压力由来已久,至少从目前历史经验看,通过“环保路径”缩减钢铁产能是失效的。
钢铁业产能进入了越压缩越扩产的怪圈,一方面是钢厂面临成本增加的压力缺乏动力,另一方面则是地方就业和财政收入的现实问题。据分析测算将直接影响从业人员6万,按照钢铁行业1∶5的间接就业人员计算,压缩4000万吨钢铁产能将影响唐山30万人。而环保压力是阶段性的,雾霾严重了,压力就大,天气好了,就没那么大了,通过环保路径来化解过剩产能,我还是持保守态度。产能可能还会陷入‘越淘汰越多’的怪圈,因为很多企业在关闭了落后的小高炉的同时,新建符合环保要求的大高炉,导致总产能不降反增。
产能“走出去”不足转变三大矿
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除了继续在内部优化产业结构,减产、限产之外,过剩产能“走出去”,也成为业内共识。将由武钢控股并负责运营。宝钢更是一直以来积极参与各种海外合资,并希望到2018年,其海外部分的销售收入比例能占到集团总收入的20%。对于希望在国外建立钢厂的企业而言,他们的主要目的有两个:有些企业瞄准美国和欧洲的巨大钢材需求市场,希望能从中分一杯羹;有些企业在巴西澳洲建厂后,就能更方便地获得铁矿石煤炭等资源,不需要千里迢迢从巴西进口原料再运到中国进行生产,可以节省成本。
但由于2008年底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全球各钢铁生产商大幅削减钢铁生产,宝钢集团取消了该项目,并对宝钢维多利亚钢铁公司进行了清算。又如,首钢曾收购一家秘鲁的铁矿石公司。然而,当地员工经常通过罢工来要求加薪和提高福利待遇,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计划和成本开支。因此,我国钢铁企业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而高端钢材类产品技术并不占优势,同时,由于我国铁矿资源品位低、禀赋差,开采成本高,铁矿石供应整体为国外三大矿山所把持。近几年铁矿石成为中国钢厂经营的噩梦,不少企业纷纷在海外买矿建厂,但成功的很少,而且买到的矿山品位、产量也远低于三大矿山。
总体来看,中国的钢厂纷纷投资海外矿山主要是从2009年以后开始的,目前多数投资项目还未完全达到预定的生产能力。近年来,随着欧美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同时国际矿山企业普遍大幅扩产,国际铁矿石市场逐步由供应不足开始向供应过剩转变,铁矿石价格也从2011年初的接近200美元/吨的历史高位跌至目前的130-140美元/吨水平,且市场普遍预计未来数年铁矿石价格将继续下跌。因此,部分企业已经付出的高投资成本可能需要很久才能收回。
利润微薄经营亏损
随着钢价下滑,钢铁企业普遍利润微薄,一年中大半时间处于亏损状态。在产能过剩陷入难以挣脱的怪圈时,面对惨淡的经营环境,不少大型钢企纷纷使用期货工具对冲风险,进行套期保值,以获得稳定的利润,达到稳定经营,弥补现货亏损的目的。此后,大商所推出了焦炭、焦煤和铁矿石期货,和螺纹钢期货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煤焦钢”产业链,铁矿石生产商、贸易商、钢厂、钢材用户可以根据自己在产业链上中下游所处的位置,利用不同品种进行套利,更好地规避风险、锁定收益。
在其满足全流程利润目标时,完全可以按投料产出以及销售价格等,确定保值比例与保值规模,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利润。通过做空螺纹钢期货,用期货市场上的盈利来弥补现货市场的亏损,保证了一定的经营利润。
总结来看:钢材期货虽然不能完全消化相对过剩的产能,但可以为钢铁企业提供风险对冲的工具,企业可以利用期货这个风险管理工具,进行套期保值,以获得稳定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