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李忠宝
“这张照片是宝钢集团湛江钢铁打下的第一根试验桩时的场景,这张是开工仪式的画面……”日前,宝钢湛江钢铁工程管理部员工王金鑫在工作之余,对笔者讲述了他用镜头记录下的这些有意义的场景。他说自己时常会翻看这些照片,他觉得,东海岛的变化、“梦工厂”的建设也见证了自己的成长。
体验变化
2009年8月20日,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王金鑫在上海完成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培训后,与其他6名小伙伴来到了湛江。从繁华的上海,来到满是泥沙、一片荒芜的东海岛,在经历最初的兴奋、好奇之后,不免心中有些失落。但随着工程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对湛江钢铁的深入了解,王金鑫的心理发生了改变。
爱好摄影的王金鑫用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部相机,只要去施工现场,他都会带着相机,用镜头记录下东海岛的变化。“这条道路原来是很窄的机耕路,这条排水渠原来是一条小河沟,这里原来是一座小山包……”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娓娓道来,“几年前的一片荒地,几年后就是林立的厂房、宽阔的厂区道路,我是这变化的见证者,我拍的照片也许会成为湛江钢铁的珍贵史料呢。”在王金鑫的电脑里,储存了自己拍的照片以及从湛江市相关部门收集的航拍图,总计几千张。
因为王金鑫是较早到东海岛的员工之一,加上他对湛江钢铁厂区和建设情况较为熟悉,所以他还有个兼职工作———讲解员。至今,他已经为前来湛江钢铁参观的团队讲解20多次。
承担责任
在师傅的教导下,王金鑫边学习边参与到工作中。刚开始,他负责工管部的文书工作和信息管理工作。其间,他利用自己的工程管理知识,建立了现场信息管理体系并规范了部门行政公文的管理。自2010年起,他还先后负责了辅助生产、生活设施规划,建设、施工准备规划,以及与政府方面协调配套等与现场联系紧密且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作。
辅助生产、生活设施规划建设方面的工作涉及部门多、协调面广、关系复杂,推动起来非常困难。对此,王金鑫摸索出一套工作方法:事先收集各方意见和需求,归纳出共同点和分歧点,然后组织各方召开沟通会,统一意见及行动方案,形成会议纪要或记录,建立事件推进进度计划,然后逐项落实计划。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简单有效。
自2012年起,湛江钢铁进入建设施工高峰期,工管部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多,王金鑫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开始负责合同、投资与费用管理、部门工作计划管理、工程计划、工程评价,以及一些风险内控、审计监察等专项工作。
湛江钢铁建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很多工作没有现成套路。由于工程任务重,人手紧张,一些事项处理只能先操作,因此在工作中缺乏系统的管理规定和细则。王金鑫通过学习各项工程事件处理方法,归纳业务流程,形成管理文件初稿,再组织内审,发布管理文件试行版,实践验证、完善管理流程,最终形成稳定的管理文件并发布。经过这样的流程,在半年时间里,他牵头完成了40份管理文件,涵盖了工程管理和部门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施工准备工程点多面广,部分工程较零碎,之前也没有系统的投资梳理和分析。为理顺投资控制和合同费用管理,王金鑫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向相关部门负责人学习请教,整理和掌握各项工程的资料,全面梳理了施工准备项目和技术服务项目费用投资,形成了比较严密的投资概算。
施工计划管理、施工合同与费用管理、施工评价、审计监察、风险内控和党团工作……现在,王金鑫每天的工作都排得满满的。
笑看苦累
回想刚到湛江钢铁时,王金鑫和几位同事在码头附近的一栋临时办公楼里上班。进入雨季,台风、暴雨说来就来。当时厂区基础设施很不完善,有一次,狂风大作、暴雨突袭,王金鑫和同事被困在了办公楼内,面对停电断水的困境,他们仍然坚守岗位。
如今,湛江钢铁项目已进入建设高峰期,湛江钢铁每个季度都要对项目建设进行内审。上午,王金鑫早早准备好了各种资料,通过投影仪向湛江钢铁审计和监察人员,逐一说明要点,回答提出的问题,然后对需要改进的地方做好标记。匆匆吃过午饭,他又赶紧回到办公室。下午,他和同事去了3个项目,落实内审中需要完善的地方。
对于这样的工作节奏,王金鑫觉得:“与老一辈宝钢人相比,已经幸福多了,比初到湛江钢铁时也好了很多。”
转眼间,来到东海岛已经5年了,偶尔他也会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如今,他早已褪去青涩,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年轻骨干。回忆起这些难忘的经历,王金鑫觉得这是人生难得的财富,可以让自己更好更快地适应湛江钢铁日新月异变化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