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重庆钢铁面临原料入厂物流成本高、效率受限的痛点。陆海新通道通过“海运+铁路”的无缝衔接,特别是成功实践“两票制”铁路运输模式(防城港至王家坝),重庆钢铁得以绕开传统物流环节中的拥堵和高成本区,开辟了一条经济、稳定、可控的原料“生命线”,并直接转化为显著的物流成本节约,提升了整体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同时,多元化物流通道的建立,大大增强了重庆钢铁原料供应的抗风险能力和保障水平,为稳定生产、保障订单交付提供了强有力的物流支撑。
规模化、高效率的原料运输,要求厂内接卸能力同步提升。重庆钢铁物流团队通过技术攻关和管理优化,在一个月内将集装箱日卸载能力从试验初期的20箱提升并稳定在100箱以上。这不仅解决了“进得来”的问题,更确保了“卸得快、用得上”,有效避免了厂内压港,优化了料场周转,为后续更大规模的原料输入铺平了道路。
此次成功实践为重庆钢铁未来更广泛地利用陆海新通道积累了宝贵经验,建立了成熟的运作模式和协作网络。这不仅是原料输入的通道,未来也为重庆钢铁的产品出口、尤其是开拓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探索并预留了高效、便捷的物流路径,为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综合实力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