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查设备隐患力保安全顺产
该作业区强化“我的设备我做主”的工作理念,以提质增效为核心,在设备安全管控上下足功夫,进一步完善设备安全隐患预知预判及事前管理,突出抓好设备安全工作流程的标准化、精细化工作,确保设备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朱哥,刚刚在线上和零点班的岗位点检进行了沟通,冷剪大接手螺栓需要及时紧固。”11月25日班前会上,刚刚上岗巡检完毕的精整组点检员袁泉向作业长朱昌健汇报。针对加热炉区域及精整区域小事故偏多的现状,该作业区确定整改维修方案,努力在不加大备件投入的情况下,利用换品种或待坯的时间对设备隐患进行集中治理、维护,使作业区设备故障时间持续缩短。第三季度以来,该作业区各区域专业点检员和岗位人员紧密配合,共同查找设备缺陷并制订处理计划和进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停车时间及时处理问题,使设备运行状况持续好转,10月份全月事故为零。
该作业区进一步完善预知维修、定修和事后维修相结合的检修模式,确保安全作业票、预案全覆盖;积极为自主作业项目制订预案措施,并确保未制订的项目具备有针对性的作业票;10月份至今,对全线设备的危险源辨识增加修订50条,并纳入规程中。
做好设备改造降低成本能耗
“3号剪电机水箱老化,急需更换。刘家宝用废角钢给水箱焊了一个底座,底座上有与水箱相匹配的螺栓孔,能让二棒的闲置水箱与剪子电机相匹配。这就能省下购置水箱的费用5万余元。”11月21日上午,在长材部一棒3号剪附近,棒材点检作业区电气组组长于涛介绍了电气组点检员的近期改造成果。
今年初以来,该作业区基于作业长制的推进,结合现场设备存在的问题,继续保持“勤俭持家”的观念,聚焦降低能源消耗,积极进行设备改造与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产线综合实力。
该作业区点检员们在获得充分授权的前提下,组建创新小组,积极展开自主管理活动,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提升服务产线质量。11月初,电气组利用二棒闲置的电机控制抽屉,通过添加带散热器的能耗制动可控硅、继电器,进行线路改造,使得2号和3号电机在热钢坯到达称重预期位置时能够制动,保证了钢坯精准停在预期的位置,并节省了直接购入控制抽屉的费用4万余元。
针对线上污染物进入轧机影响润滑的问题,该作业区开展了持续的治理。作业长朱昌健、操作专家高兰忠与粗轧机设备专业点检员张燕波经过认真分析发现,润滑系统中主要的污染物为3微米~5微米的非金属小颗粒,会缩短油膜轴承、齿轮等的使用寿命。他们通过升级旁路循环的净化级别,有效降低粗轧机0号稀油和1号稀油的污染度,两个稀油的清洁度维持在10级以下;同时降低了滤材消耗,滤材成本由前半年的每月10万元以上压减到现在的每月5万元~6万元。
做好“传帮带”激发岗位力量
“雪松,走,咱们一起去复验4号齿轮箱修复情况。”11月9日早8点,在一棒中粗轧机区域,操作专家高兰忠对刚巡检结束的点检员李雪松提出共检要求。
为深化专业技术人员对作业区的服务和支撑作用,该作业区采用最传统的“师带徒”人才培养方式,开展一对一岗位技能培训,促进操作专家和青年职工在工作中交流互动,并为青年职工提供更多提升业务水平的机会。
点检作业区操作专家高兰忠在工作中负责帮带研究生青工李雪松,10月下旬,李雪松在高兰忠的指导下,和检修人员共同完成修复4号齿轮箱的全套工作,同时对轧机区域的危险源重新辨识,并熟悉油库区域的设备性能及点检方法。油库点检员王鸿换岗至轧机一个月,接受操作专家高兰忠的技能指导,与张燕波、石东华交流经验,现在能够独立顺利完成粗轧机日常点检工作,扩大了自身业务能力范围。
与此同时,该作业区大胆启用青年点检专业技术人员,让他们在重点重大项目中承担主要任务,通过此种方法促进作业区青年员工业务水平的快速提高。该作业区李雪松、王鸿和亢浩国等青工就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和生产作业区协作完成了对轧线净环水使用的优化管理,在轧线停车超过4小时的情况下,将净环水消耗量降低了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