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在“宝钢杯”第七届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斩获金属轧制工第一名,胡平笑言:“亏得拥有一路向西不回头的精神。”原来,在作业区内,大家都说胡平像“唐僧”,倒不是嫌他爱唠叨,而是夸他有着唐僧那样“一路向西”的坚定信念与目标,而这正是他认为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建立“数据库”
到现在,热轧厂厂长助理仍然爱和胡平念叨他刚做压下工时轧废了多少钢。但胡平说,他从不轧废同样的钢。压下控制的是整体产线中钢板经过轧机的短短70秒,却要承担热轧卷90%左右的精度及质量指标,而70秒也是压下工从发现问题到调整改进的全部时间。
胡平说:“当时有很多失败,但我始终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钢轧过去。”他找来一本厚厚的空白本子,每轧一个钢种,便会记下该带钢的不同参数,宝钢现有的热轧出钢记号多达一千多种,他的本子便详尽地记下了一千多种出钢记号的对应参数。无论是上班时,还是下班后,只要有闲暇,他就拿出本子对着数据细细揣摩,直到一看到出钢记号,便会自动在脑中显现对应的参数。数据成竹在胸,轧钢时便不再畏手畏脚。而充备的“数据库”也成为了胡平在这次技能大赛中仿真考试的应用法宝。
度过瓶颈期
如果说刚开始做压下工时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拼劲,入门后的压下工却常会碰到瓶颈期。胡平说:“那段时间无论轧什么钢好像都会有问题,心里憋闷得很。”这是每位压下工都会遇到的困境,大家各有窍门,胡平选择多方求助,四处学习。
在日常工作中,他与作业区内的操作人员,以及产线上的技术员、点检员打成一片,遇到产线出现问题,胡平会主动与技术员、点检员探讨解决方案,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他对产线的理解,加强现场排故能力。
胡平所在作业区的作业长说:“胡平能顺利过关比赛中的现场排故考验,我一点也不意外。”去年,热轧年修后曾出现质量瑕疵,胡平与作业区人员一同排故,当时带钢的输送辊道温度高达200多摄氏度,人站在一边都难受,但胡平硬是坚持一根辊子接着一根辊子仔细查看,直至查出问题所在。
做好传帮带
去年,热轧厂80%的新品种试制在胡平的班组中进行。遇到难轧的钢,制造管理部会指定由胡平或者胡平所在的班组轧制。一热轧分厂厂长笑言:“制造管理部的计划员可能不认识我是谁,但一定知道胡平是谁。”作为一名压下工,胡平备受认可,并在3年前提升为班组长,现在他不仅要自己出色,还要带动整个班组出类拔萃。
一热轧分厂将一名41岁的行车转岗工人许忠民安排在了胡平的班组。这是热轧厂年纪最大的转岗到压下工的操作工,与胡平当初一样,许师傅也没有相关基础。起初,压下工的快节奏、高压力使许师傅很不适应,而作业区的其他人也为许师傅捏了把汗。
压下工刚上手容易废钢,胡平班组的绩效考核也下滑不少。胡平内心焦急但他并不放弃,“我经历过许师傅现在身处的困境,我相信许师傅一定能够过关。”为了帮助许师傅快速上手,胡平倾囊相授,请许师傅也去找个空本子,记下各个出钢记号的对应参数。遇到轧废了钢,他会坐在许师傅身边,细细解释原因和解决方法。在胡平的帮助和许师傅的努力下,许师傅仅花了2年不到的时间就能独当一面,而这个岗位即便是年轻人通常也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
现在胡平的日常工作既有班组建设,还包含了轧线生产组织、上下工序协调,他工作的天地更为宽广,对轧线的理解也更为精深,这些都成为了胡平顺利通过比赛考验的基石。(徐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