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文献 » 炼铁文献 » 设备 » 正文

方大特钢1050m3高炉开炉快速达产达标实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8-26  作者:许江明 邹燕飞  浏览次数:1019
 
核心提示:摘要:方大特钢1050m3高炉中修开炉过程进行了总结。通过开炉前的精心准备,制定合理的开炉方案、准确选择开炉料和各种操作参数,适时调整操作制度,优化高炉操作,实现了顺利开炉和快速达产。 关键词:开炉;达产;达标
 方大特钢1050m3高炉开炉快速达产达标实践

许江明  邹燕飞

(方大特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江西 南昌 330012)

摘要:方大特钢1050m3高炉中修开炉过程进行了总结。通过开炉前的精心准备,制定合理的开炉方案、准确选择开炉料和各种操作参数,适时调整操作制度,优化高炉操作,实现了顺利开炉和快速达产。

关键词:开炉;达产;达标

1  前言

方大特钢二号高炉有效容积1050m3,自2011年12月25日投产,根据公司安排于2018年12月15日停炉中修,主要检修的项目为更换5、6、7段全部铜冷却壁及冷却系统腐蚀水管、冲渣沟重新砌筑等。本次高炉从烘炉、试压、试漏、装料、直到2019年1月4日23:58点火送风,均实现了安全、有效、科学合理。高炉送风后第三天产量达到3100吨,第4天日产3650吨,第5天实现日产3860t高炉各项经济指标得到快速强化,利用系数达到3.83以上高炉实现了快速的达产达标;开炉后的主要经济指标见表1

表1开炉一周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日期

风量

风温

利用系数

煤比

焦比

燃料比

[si]

铁水温度

m3

t/m3.d

Kg/t

Kg/t

Kg/t

%

1月6日

2064

871

1.95

82.5

498.2

580.7

1.36

1461

1月7日

2338

1083

2.42

110.20

481.7

591.9

0.87

1448

1月8日

2572

1053

2.75

97.9

472.1

570

0.67

1451

1月9日

2853

1093

2.96

114.8

443.9

558.7

0.91

1480

1月10日

2955

1168

3.48

103.9

449.4

553.3

0.46

1488

1月11日

3000

1175

3.69

102.4

431.2

533.6

0.38

1478

2  开炉准备

(1)高炉烘炉。高炉使用风量500~1000m3/min进行常压烘炉。为保护炉顶设备,烘炉过程严格控制炉顶温度不大于300℃,气密箱温度小于50℃.烘炉从1月1日开始到1月3日风温达到450℃,一直保持到1月4日;为了保证炉内衬体的水分在高压条件下的有效驱除,1月2日11:00开始加大风量到1500m3/min,,风压70kpa,炉顶压力17kpa,各风口二套夹缝就开始向外渗水,到1月4日渗水现象缓解,到高炉送风后,渗水现象基本消除,说明烘炉效果非常理想。

图1 

(2)试压检漏。分为对高炉本体及煤气系统、送风管道系统试压检漏操作。主要对高炉本体及系统内的所有焊缝,重点是施工焊缝、热风围管焊缝,鹅颈管、直管法兰、风口各套间的结合部、冷却设备密封罩、各进出口管封板焊缝、人孔法兰、上升管、下降管、探尺传动装置法兰(新换炉壳)重点排查。以炉顶压力为准,最高压力210kpa;高炉本体打压共计2次,对试压检漏过程发现的大小漏点全部进行了堵漏处理。 

3  开炉料及开炉参数

3.1  开炉参数

(1) 焦炭:本厂干熄焦

(2) 矿石:烧结矿70%+厂球30%(因烧结检修未完成,使用落地烧结矿)

(3) 熔剂:白云石

(4) 正常料焦比0.80t/t,R2=1.0

(5) 全炉干焦比:2.8t/t

(6) 空焦碱度R2:0.80

(7) 炉料平均压缩率:13%

(8) 预计生铁成分:[Si]=3.5%[Fe]=92.09%

(9) 矿批:16t

(10) 料线:1.5m

(11) 风口尺寸:630×115mm

(12) 风口数量:20个

(13) 风口面积:0.2076m2

(14) 采用集中堵风口开炉,工作风口6个,总进风面0.0623m2,堵14个风口

3.2  装料参数

本次装料共分四段,第一段为枕木,第二段铁口以上至炉腰下沿为净焦,第三段炉腰到炉身中下部为空焦,第四段炉身中部至1.5m料线为正常料。具体装入参数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表2方大特钢1050m3高炉开炉装料情况

物料

装入部位

装入部位炉容(m3

批料体积(m3

批数

实际体积(m3

枕木

死铁层及炉缸风口二套下檐以下

--

--

--

--

净焦

铁口以上至炉腰下沿

311.990

29.832

30

313.7443

空焦

炉腰到炉身中下部

337.23

34.117

34

384.9178

正常料

炉身中部至1.5m料线

482.127

22.31

22

425.4020

3.3  布料原则

净焦采用单环布料a=19°,空焦a=20°布料,正常料净焦、空焦均采用a=25°布料,后随着料线的增长逐步提高角度直至过度到多环布料,以保证整个料柱矿焦分布稳定和连续性。

3.4  风口状态

20个风口全部采用φ115*630mm风口,进风面积0.2076m2,送风前堵6个风口送风,进风面积0.145m2,堵风口时用耐火砖堵严防止送风后吹开;

3.5  铁口富氧系统

南北两个铁口均安装了富氧鼓风系统:铁口孔道预埋了钢管,分别连接压缩空气和氧气,实现通过向炉内富氧鼓风。

4  开炉达产情况

4.1  点火送风过程

高炉于1月4日23:58点火送风;送风料线1.3m,风压78kpa,风量930m3/min,风温750℃,同时两个铁口进行富氧鼓风,送风27分钟后17#风口亮,42分钟后全部风口亮,35分钟后料线开始松动,按正常料线下料;8:20分煤气防爆实验合格,引煤气操作。送风12小时后炉顶温度明显上升,说明高炉软融带已经完全形成;

4.2  出渣铁情况

高炉送风10小时后南铁口停止富氧鼓风,鼓风管拔出后,铁口喷溅铁花,10:10堵口;送风15小时后根据计划填料计算渣铁生成量,当炉缸内渣铁液面上升到铁口中心线时,组织出铁,渣铁流动性良好。开炉后第一炉铁水[si]=4.98,铁水温度1398℃,炉渣碱度R2=1.05。第2炉铁水就改水渣系统,之后铁水物理热明显升高,渣铁流动性好。随着高炉冶强提高和炉温下降、铁量增多,1月6日16:00开始两边出铁;高炉逐步恢复到正常水平操作;

4.3  送风制度调整

(1)以炉况顺行为基准,稳步加风。第一次出铁后风量以100~150m3/min加风。随着冶强逐步提高,待14个风口全风后,1月7日开第一个风口,之后以5个小时开一个风口的速度开风口,到1月9日最后一个风口打开。随着风量、风压提高,适当提高炉顶压力,促进形成稳定的煤气流;风量增加见表3。

(2)抓住时机,逐步将风温和富氧用至正常水平;开炉时风温750℃,由于开炉炉温水平较高,风温水平很难用上来,随着降焦增煤措施到位,逐步提高风温使用水平,1月7日风温恢复到1150℃,逐步稳定。开炉18小时后富氧3000m3/h。1月7日9:00实现了富氧7000m3/h的正常水平;风温使用情况见表4。

 

表2开炉后风量变化

图2 

 

表1风温随送风后时间的变化

图3 

4.4  热制度的调整

高炉开炉焦比750kg/t,出第一炉铁后,焦比调整到630kg/t,之后根据炉温及风温变化逐步降低焦比;送风25小时后焦比降低到500kg/t,高炉开始喷煤;第4天焦比降低到420kg/t,煤比115kg/t;送风后第一炉铁[si]=4.82,铁水温度1398℃,第二炉铁水温度1421℃,说明炉缸已经充分加热,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本厂第一次使用预埋氧枪开炉。预埋氧枪是在铁口插入氧抢,在不同阶段通入不同纯度的氧气,以达到辅助加热炉缸的目的,在本次开炉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铁水硅含量在送风后40小时降低到1.0%以下。铁水硅含量和铁水温度与炉次的关系见表2。

 

表2铁水温度和铁水硅含量随炉次的变化

图4 

5  结语

5.1  成功之处

1.本次开炉填充料计算,根据以往经验,充分考虑到本厂原料性能,选择了适合的计算参数。填充料实际入炉情况和计算结果基本吻合,为成功开炉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2.本次开炉使用的焦炭均为本厂自产干熄焦,物理化学性能稳定,冶金性能良好,且焦比选择合适。开炉后铁水温度迅速上升,铁水硅含量和铁水温度迅速匹配,铁水流动性迅速好转,炉前工作量明显低于前几次开炉。

3.本次开炉,本厂第一次使用预埋氧抢开炉,对炉缸的蓄热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

4.本次开炉对负荷的把握十分到位,送风后40小时,铁水硅含量已经降低到1%以下,并且始终保持较好的物理热,降硅过程是成功且迅速的。

5.本次开炉,各单位积极配合,使用专用铁水罐装铁,在前期,将装入的流动性不好的铁水和相邻高炉的正常铁水混合送往转炉,为转炉消化开炉初期异常铁水创造了条件。

6.本次开炉生产组织较为完善,关键节点派专人负责,克服了设备联动试车时间短,设备检修项目多等困难,开炉后未发生非计划休风,为此次开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5.2  不足之处

1.  因与本高炉配套的烧结机检修未完成,本次开炉使用的烧结矿为落地烧结矿,冶金性能较差,为开炉过程中的炉况反复埋下了伏笔。

2.  开炉过程中有一次长时间大幅度的减风过程,影响了开炉进度。

 
 
[ 技术文献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付款方式 电子期刊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冀ICP备13016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