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锋 阎敏峰 闫艺龙 晋荣
陕钢集团龙钢公司制造管理部
摘要:钢铁行业作为我国碳排放量最大的工业领域,其双碳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节能降碳技术与系统性节能降碳路径,而极致能效作为覆盖全行业、全产能的第三大工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自2022年极致能效工程启动以来,龙钢公司积极响应,以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中、省、市节能政策及集团公司节能环保工作会议精神,以“能质匹配、高质高用、等效替代、跨界寻优、能尽其效”为原则,强化系统观念,突出标准引领,优化指标体系,加强专业协同、工序联动,通过管理节能、结构节能、技术节能三轮驱动,进一步深化、优化、系统化实施节能降碳工作,助推极致能效工程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关键词: 节能降碳;极致能效;管理节能;结构节能 ;技术节能
1 项目背景
1.1国家政策的要求
进入十四五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节能工作,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强调“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节能优先方针,推动各领域能效提升”;2022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工信部联节〔2022〕76号),提出大力提升重点行业领域能效,有效促进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钢铁行业作为工业生产的重要支柱,能效提升势在必行。2024年5月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钢铁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达到30%。
1.2企业对标管理的需要
龙钢公司在2023年公司两会上提出,积极落实中钢协能效标杆三年行动方案,加强与能效标杆钢企对标,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锻长项,力争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内一流 行业领先”水平,积极创建钢铁行业能效标杆示范企业,力争2025年通过“双碳最佳实践能效标杆示范厂培育企业”验收。目前公司部分能源指标与能效标杆水平仍有差距,仍有潜力可挖,需通过对标学习,实施能效提升,实现能源指标不断突破。
1.3企业降本增效的需要
推进极致能效工程,是产业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的有效举措。尤其是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钢铁市场形势,企业面临的竞争形势进一步加大,降本增效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提高能效水平是钢铁行业现阶段最可控的举措,同时也是最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的路径,极致能效提升也是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最重要途径。
2 研究方向
对照《钢铁行业能效标杆三年行动方案》、《钢铁行业极致能效技术清单》、《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技术装备推荐目录》等,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从工艺和装备节能极致化、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极致化、能源转换极致化、设备节能极致化、新能源体系建立极致化、能源管理极致化等六大方面着手,系统梳理实施能效提升项目,
推进实施极致能效工程,强化系统能效观念,综合施策,全流程深挖结构、技术和管理节能潜力。
3 主要措施
3.1管理方面:推进新能源体系建立极致化、能源管理极致化
3.1.1夯实基础管理,实现管理效能提升。
一是健全能源强度、总量、成本三大指标体系,明确公司、工序、产线及班组四级能效及成本管控目标;二是理顺组织架构,规范管理流程,健全各级管理制度,夯实职能监管责任及主体落实责任;三是健全考核评价体系,严格基础管理、统计分析、计量管理、供需平衡、过程管控、节能技改的考评执行;实现“管理高效”;四是强化能源成本意识,树立算账用能思维。紧盯单价、单耗两项指标,加强能源成本分析管理,寻找经济平衡点,推进能源管理由管指标向管效益转变。
3.1.2发挥正向激励,调动全员参与积极性。
以公司劳动竞赛活动为契机,设立能效提升专项奖励资金(1-2万元/月),开展正向激励导向,鼓励各二级单位、各车间、各班组全员积极申报、认领、挑战节能增效项目,广泛营造节能降耗氛围。自活动实施以来全员参与节能降碳积极性明显提升,公司各单位和个人自主申报能效提升项目百余项,创效超千万元。
3.1.3强化过程管控,深挖细节节能潜力。
一是强化能源平衡调度管控,提高系统能源利用效率。优化煤气调度,落实“峰平谷”生产组织,迎峰发电、避峰用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使用成本。二是强化设备运行过程管控,深挖细节节能潜力。成立能源专业督查小组,以重点设备关键运行指标为标准,常态化开展专项检查,优化关键运行参数,确保重点用能设备高效运行。例如:对铁前除尘风机运行频率进行优化调整,在保障环保参数的前提下,除尘风机吨铁电耗降低4kWh/t以上,吨铁可将成本年约2.25元,年可挖潜约1710万元。三是开展全员节能管家主题活动,通过建立二维码举报奖罚平台,开展“跑冒滴漏”全员全天督查,发挥全员节能主人翁意识。活动自实施以来发现并整改问题200余项,公司能源浪费现象明显减少。
3.1.4紧盯政策机遇,挖潜政策优惠效益。
持续做好政策解读落实,系统谋划规避风险,寻找政策效益增长点,例如:落实“峰平谷”生产组织,充分挖掘峰平谷电价差效益,年可挖潜约2000万元;提升电网功率因数,年可争取功率因数调整电费约463万元;参与电力负荷侧调峰,年可争取电费政策补贴约190万元;将生活区工业用电改民用电,年可节省电费约42万元;积极争取陕西省水资源税减免政策,认定龙钢公司为陕西省2024年度用水定额先进纳税单位,减征本年度20%水资源税,约168万元。
3.2结构方面:推进工艺节能极致化
3.2.1优化原燃料结构,开展固燃、焦比攻关。
烧结工序严格进购焦末质量,坚持“低水、低碳、厚料层”操作方针,稳定炉料结构,稳定燃料、熔剂使用,加强生产过程异常分析控制,实施固燃消耗攻关,2025年1-4月份烧结固燃消耗47.45kg/t,较2022年(50.36kg/t)下降约2.91kg/t(毛矿)。高炉工序大力开展提煤降焦、热风温度攻关等活动,2025年4月份高炉燃料比521.73kg/t,较2022年(528.33kg/t)下降6.60kg/t,焦比360.50kg/t,较2022年(366.88kg/t)下降6.33kg/t。
3.2.2加强界面衔接,降低工序流程能量损失。
重点开展烧铁界面返矿率、铁钢界面铁水温降、钢铸界面钢液温降及铸轧界面热装热送攻关。其中:
铁钢界面铁水温降攻关方面,通过实施一罐制改造,建设铁水罐智能管控系统实现炼铁与炼钢两大工序衔接更加高效、紧密,降低在途运行罐数的同时减少铁水积压,减少铁水罐温降;对公司生产的关键工序铁-钢衔接过程进行实时智能监控。改造完成后铁水平均温降从170℃减少到95℃以下,减少温降75℃,铁水罐运行个数48降至37个,周转次数3.8次提升至5.0,实罐数控制在8罐,日修罐量由26个缩减到6个,极大的降低了热能损失,吨钢可降低成本0.6元,核算年可挖潜创效3.78亿元。
铸轧界面热装热送攻关方面,一方面对棒材一线、5#连铸机进行直轧改造,采用免加热直接轧制工艺,减少轧钢加热炉废气排放,年节约煤气约22680万m³、节约标煤量约2.92万tce,产生经济效益约2268万元。
3.2.3推进产城融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一是开展内部节水攻关的同时,继续加大城镇中水及矿井疏干水利用,减少深井水消耗,2025年1-4月吨钢耗水2.15m3/t ,较2022年(2.47m3/t)下降0.32m3/t。二是推进公司用水结构优化,以地下水零开采为目标,积极对接抽黄水、韩城市城镇中水接引工程,提升公司用水水质,减少用水量,降低公司用水设备维护费用,助力公司重点用水设备长周期稳定顺行。现阶段正在施工,预计年底投运。三是推进工业余热城市供暖项目。成功实现1-5#高炉渣水余热回收供暖,2024年全年供热255064MJ,节约标煤0.87万t。
3.2.4积极进行寻源拓源,构建资源生态圈。
一是推动周边企业消化公司富余煤气,寻找新煤气使用增长点。将煤气外供鼎龙炉料、龙门煤化、雷诺粉体等用户。二是与周边企业间能源互补,挖掘市场化效益,如高炉煤气的市场化价格调整,按照外供煤气价格不能低于内部发电效益的原则,对外供煤气进行市场化价格调整。
3.3技术节能方面:推进设备节能极致化、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极致化、能源转换极致化
3.3.1促进技术应用装备升级,推进设备节能极致化。
一是完成三台烧结机环冷改造、柔性密封改造;二是实施烧结SCR脱硝内置式直燃炉改造(煤气节省率19.89%)、高炉TRT能效提升改造(发电效率提升8%以上)、265烧结机点火炉改造(煤气节省率30.51%);三是实施高效除尘风机改造(已改造风机节电率均在15%以上)、液压伺服改造、加热炉液压势能回收改造、风机水泵三元流改造、高效永磁技术应用;四是严格落实工信部电机能效提升计划和变压器能效提升计划,淘汰低效电机、变压器、风机、水泵等用能设备,推进系统无功补偿的推广应用。
3.3.2创新余能利用挖掘方式,推进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极致化。
一是积极探索低温段烟气余热、乏汽潜热等低温热源的开发利用,完成轧钢棒二冷床余热回收(已列入极致能效技术清单)、265、450大烟道余热回收、450机尾余热回收、1-5#高炉渣水余热回收的建设投运,正在推进其余烧结机机尾余热回收、棒线冷床余热回收的论证实施;二是实现新能源发电的落地投产,完成新老工业站、综合一次料场(约11.2MW)光伏发电投运,累计发电量超600万kWh。
3.3.3加快数值赋能融合应用,推进能源转换极致化。
一是运用先进算法、大数据模型、自动化控制等技术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完成高炉热风炉智能烧炉(节约煤气量3%以上)、加热炉智能燃烧、喷煤一键制粉改造、265、400烧结电除尘节能改造;二是推进高参数发电机组建设。完成炼钢二区饱和蒸汽发电机组建设。三是有序推进皮带系统电机云管控、空压站智慧节能技术的论证应用。
4 运行效果
十四五期间,龙钢公司自我加压,提出能效提升3%目标,以“能质匹配、高质高用、等效替代、跨界寻优、能尽其效”为原则,强化系统观念,突出标准引领,优化指标体系,加强专业协同、工序联动,通过管理节能、结构节能、技术节能三轮驱动,进一步深化、优化、系统化实施节能降碳工作,成效显著。
4.1能源指标提升
分类 |
指标名称 |
2022年指标 |
2024年指标 |
增减量 |
提升效果 |
主要工序能耗 |
烧结工序能耗(kgce/t) |
43.94 |
41.21 |
2.73 |
6.21% |
高炉工序能耗(kgce/t) |
380 |
369.25 |
10.75 |
2.83% |
|
炼钢工序能耗(kgce/t) |
-29.4 |
-30.93 |
1.53 |
5.20% |
|
转炉工序能耗(kgce/t) |
-31 |
-32.43 |
1.43 |
4.61% |
|
轧线工序能耗(kgce/t) |
29.73 |
25.43 |
4.3 |
14.46% |
|
关键指标 |
自发电率(%) |
56.54 |
63.47 |
6.93 |
12.26% |
吨钢耗电(kWh/t) |
242.04 |
216.73 |
25.31 |
10.46% |
|
吨钢动力能源成本(元/吨) |
137.6 |
114.15 |
23.45 |
17.04% |
4.1.1烧结工序能耗41.21kgce/t,较2022年提升6.21%,达到《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先进值标准。
4.1.2高炉工序能耗369.25kgce/t,较2022年提升2.83%;2025年4月份月份3-5高炉工序能耗355.22kgce/t,达到《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行业标杆水平。
4.1.3转炉工序能耗-32.43kgce/t,达到《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行业标杆水平。
4.1.4轧钢工序能耗25.43kgce/t,较2022年提升14.46%,达到钢铁行业轧钢工序相关《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1级能耗等级。
4.1.5自发电率(自供电比例)63.47%,较2022年提升12.26%。
4.1.6吨钢耗电:216.73kWh/t,较2022年提升10.46%
4.1.7吨钢动力能源成本:114.15元/吨,较2022年提升17.04%
4.2经济效益突出
龙钢公司以能效提升为抓手,对照国家政策及行业水平,制定龙钢公司能效提升方案,形成目标任务清单、路线图,同各部门、分厂签订目标责任书,挂图作战;按照“周碰头、月评价”例会机制,严格推进能效提升项目落实。2022-2025年4月,龙钢公司实施能效提升项目195项,正在实施34项,核算创效超6亿元。
5 启示
通过能效提升这一抓手,推动龙钢公司极致能效工程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带动了资源和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推动了节能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提升了管理效能,激发了企业节能降碳的新活力,降低企业的能耗及能源成本,实现了各项指标的新突破。
能效提升无止境。随着时间的推进,能效提升将进入到“啃硬骨头”阶段,到了资源整合、技术突破、思想创新的关键节点,还需要要从以下几方面突破。
5.1聚焦绩效管理,抓能源基础建设,综合施策,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方位精益能源管理体系。
5.2聚焦对表对标,抓能源指标差异,目标引领,持续开展能效对标活动。
5.3聚焦重点难点,抓工序主要矛盾,专业协同,积极调研稳妥推进节能改造升级。
5.4聚焦界面结构,抓界面衔接问题,工序联动,从空间及时间上降低工序衔接无效能耗。
5.5聚焦标准引领,抓技术标准建设,精益操作,深挖生产过程节能潜力。
5.6聚焦政策方针,做好解读谋划,争取机遇,化解风险,寻找政策效益增长点。
5.7聚焦产城融合及“煤焦电钢化”产业生产圈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发挥整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