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缩

冶金信息装备网

  • 客服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4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电话:0311-88357930
当前位置1: 首页 » 新闻资讯 » 热点聚焦 » 正文

港交所拟推铜煤等合约 期货沪港通待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4-23  浏览次数:181
 
核心提示:继股票市场沪港通落定,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下称港交所)绸缪已久的商品期货互联互通据称也已提上议事日程。 港交所4月22
 继股票市场“沪港通”落定,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下称港交所)绸缪已久的商品期货“互联互通”据称也已提上议事日程。

港交所4月22日宣布,计划推出、锌及动力煤合约,以现金结算,且可能安排更加灵活的交易和交割规则。港交所收购LME后剑指内地衍生品市场的动作已经明朗。

有消息指称,港交所会首先争取与上期所产品互挂,之后再逐步实现两个市场的“商品通”,实现香港和内地双向买卖。该计划很有可能将在4月23日召开的LME亚洲年会上得到正式释放。

“上期所将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坚持互惠共赢的原则,充分借鉴国际经验,与港交所积极论证业务合作模式的可行性,实现共同发展的合作目标。”上海期货交易所(下称上期所)相关人士对此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港交所则回应称“希望能够与内地交易所同行优势互补,创造共赢,一起推进商品市场的互联互通,我们对于合作的可能性一向持开放态度,我们愿意与所有的内地交易所探讨合作的可能性。”

期市“沪港通”待启

“内地和香港的市场是割裂的,两边都有巨大的市场压力和需求想要打通。这个墙很坚实,没有大规模打通的可能性,但交易所有条件在更高的层面上,从市场结构本身寻找出互联互通的希望,以实现有规模化的、能扩张能复制能缩小的、能开能关能控制的通道。”李小加此前曾公开表示。

对于港交所而言,大力发展汇率利率、商品期货市场,已成为未来三年的转型重点。这些动作将把收购LME后的港交所打造为一个全方位交易所,而不仅是一个股票交易所。

“希望用LME帮助内地商品市场国际化,同时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得到我们自己的一部分,其实有点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意思。”李小加在提及收购LME的初衷时说。

市场人士表示,港交所在期货市场可能将复制股票市场的经验,与内地交易所合作,通过双向挂牌和双向买卖实现双赢。

“推进上期所与港交所的合作,有利于加快国内期货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前述上期所人士对此认为。

“假如真的正在筹划这些动作,可以说港交所迈出了最大最难的一步,特别是在LME在上海的交割库事宜迟迟没有下文的情况下。”一位去年曾亲临首届LME亚洲金属年会的贸易公司负责人称。

去年10月前后,自贸区的相关政策细节相继披露,LME在中国大陆境内的首个交割库曾被认为很快将花落上海。但很快便传出交割库“难产”消息,甚至有“中国将继续禁止海外商品交易所在境内设立仓库”的说法。

不过据称,LME此后并没有放弃在全世界最大的商品需求地建立交割仓库的可能,只不过步骤将稍稍放慢,不会一次到位。

“我们在上海洋山港自贸区的仓库已建成,一旦监管层批复,就可作为LME的认证仓库。”迈科金属国际集团一位高层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但该仓库不会作为交割仓库,即无法在这一仓库注册交割仓单,而是发挥储存功能。

尽管内地交割库迟迟无法落地,港交所仍在坚定不移地推进衍生品战略。

港交所22日宣布,计划推出伦敦铝、伦敦锌、伦敦铜等期货小型合约以及API8动力煤期货,作为港交所亚洲商品平台的首批产品。前三只采用人民币交易结算;而后者则采用美元。四只合约都有延续到翌日凌晨1时的夜盘交易,并采用每月现金交割方式。

“现金交割可规避实物交割的基础设施问题,先把产品上线是个姿态。但没有实物交割,一些想交收实物的贸易商可能不会参与,合约影响力要打折扣。”上海某业内人士说,“但假如互联互通落实,那么内地期交所众多品种将登陆港交所,并化竞争为双赢,对活跃内地长期封闭的商品市场意义重大。”

据前述贸易公司人士称,23日召开的2014年LME亚洲年会上,交易所或会有重要消息释放,“可能就是沪港商品期货市场互通事宜”。

机构布局迅猛

期货互联互通悄然孕育,股票市场沪港通的财富效应则已经开始发酵。

“市场已从‘沪港通’宣布当天的狂欢爆炒回归理性,”沪上某专注港股投资的私募基金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沪港通’不仅意味着人民币进出带来的增量,哪些股票受益还需脚踏实地地研究,毕竟大多数港股股票还是以财务表现为评价标准的。”

“我们准备投一些消费、医药类股票。一些内地企业也在考虑赴港上市,咨询我们的也开始增多,这些企业家嗅觉很敏锐。”上述私募人士透露,“虽然沪港通还没真正开始,但一些对港股较有研究的操盘手身价已经涨了。”

不过在其看来,最直接受益于“沪港通”的,应该是作为沪港两地市场中介的中资券商股。

事实上,中资金融股已经受到机构疯狂追捧。花旗集团于4月11日,即沪港通消息宣布次日增持中信证券超过80万股,持股比例升至5.06%,位居第八大股东。同一天,摩根大通场内增持海通证券逾424万股,持股超9116万股,比例升至6.1%。

施罗德集团同一天则增持中国太保超过160万股,持股超1.94亿股,持股比例达7.01%;瑞银集团则在沪港通宣布当日增持中国平安102.9万股,持股2.83亿股,比例达9.06%。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付款方式 电子期刊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冀ICP备130160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