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钢由一家不大不特的钢厂,发展到今天成为全球不锈钢行业的领军企业。“靠自主创新,太钢建成了全球最集约、最高效、最洁净的不锈钢冶炼工艺技术体系,实现了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闯出了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升级的新路。如果没有创新,不要说在全球不锈钢行业确立领军地位,就是在国内恐怕也难以立足。”李晓波说。
据介绍,无论是铁路、电力、汽车、石油化工,还是造船桥梁、精密器材、航空航天等用钢领域,太钢均有涉猎且成绩出众。其中,太钢在国内首家成功研发时速350公里动车轮轴用钢、核电用核级不锈钢关键材料,均推动了高铁、核电由“引进”到“自主品牌”再到“走出去装备世界”的腾飞。目前,太钢已有20多个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40多个产品成功替代进口,高端产品创效占85%以上。
“创新能力不强是我国企业比较普遍的短板,弥补中国制造的短板,要敢创新、能创新、会创新。”李晓波表示,要激发企业活力,构建完整创新链是关键。
“人才是创新的‘源头活水’,人才集聚,创新才能水到渠成。”李晓波认为,科研人员是创新的主力军,企业家是创新要素的整合者,高素质技能工人是创新的群众基础,并且企业还要将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投资的重要方向,善于利用和共享社会创新资源。
此外,创新还要与改革双轮驱动,共同发力才能形成引领发展的合力。“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并不缺少技术、人才、资金,缺少的是把这些创新要素高效集成起来的体制机制。这就需要用改革的‘点火器’来点燃创新的‘新引擎’,用市场机制倒逼改革,用改革扫清创新障碍,让企业真正成为‘我要创新’的主体。在创新成果价值化和按价值量化激励的创新瓶颈上取得突破,让创新人才既有恒产又有恒心,专心致志谋创新。”李晓波说。
为此,李晓波建议,全面深化改革,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企业真正成为整合创新要素的主导力量;建立健全高效风险投资市场,激活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共建创新良好生态。
同时,针对创新文化缺失和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问题,李晓波建议,大力培育创新文化,让崇尚创新、支持创新成为民族自觉,按价值贡献精准激励、评价各类创新人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创新、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让热爱国货、使用国货、拒绝假冒伪劣成为民族荣誉和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