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缩

冶金信息装备网

  • 客服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4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电话:0311-88357930
当前位置1: 首页 » 新闻资讯 » 热点聚焦 » 正文

某省级领导曾考察3家钢企 建议都要发展到1000万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1-18  来源:我的钢铁网  浏览次数:553
 
核心提示:我国钢铁企业曾经高效盈利,所以各大钢企以前纷纷扩大产能,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都扩大投资建设。现在,我国钢铁行
      我国钢铁企业曾经高效盈利,所以各大钢企以前纷纷扩大产能,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都扩大投资建设。现在,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经营亏损,产品效益降低。

过剩出现的原因值得反思

我国钢铁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和企业没有严格执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决定。很多地方政府主要考虑政绩、税收和就业等问题,因此希望和要求钢铁企业扩大钢铁产能。

例如,某省级领导在考察当地3家钢铁企业(包括一个特殊钢企业)时,认为各企业产量都要发展到1000万吨,淘汰小设备,换上大设备,还建议银行给予贷款支持。结果这些企业扩大生产设备,提高产品产量,超过了顾客和市场需求,导致企业经营效益下降。这些企业不仅不能给银行还款,也不能产生利润,只能停止生产或减少产量,甚至不能给员工按时按量发放工资。现在,我国钢铁行业在银行的负债有1.3万亿元,非银行负债超过2万亿元。

再如,某钢铁大省有50多家大中型钢铁企业,该省某市区南部的县级地区几乎全部是钢铁生产企业。当地政府领导并不关心产品品种质量、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而主要是要求提高产量、效益和税收,只看地方政府的经济规划目标。尽管生产环境和生产安全达不到标准,当地政府也不进行管理,只是一味地追求效益好和税收高。因此,目前,我国地方钢铁行业亏损的主要是原因是产能严重过剩,求量不求质,超越需求。

又如,现在,我国钢铁行业企业非常多,有炼钢能力的企业有500家左右。但是有些地方政府不让钢铁企业停产,钢铁企业也不主动停产,甚至出现越亏损越生产的现象。有专家认为,钢铁企业普遍亏损最根本的原因是“内部问题”,地方政府不让钢铁企业停产或破产也是亏损的重要原因。

多举措化解过剩产能和提高经营效益

因此,为了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一是应根据市场的实际和合理需求,也应强化政府的监督检查,把各地区和各企业化解过剩产能目标落实情况作为政府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特别应加强对过剩产能的监督检查;

二是应严格监督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执行情况,达不到政策和标准要求的钢铁企业,应依法依规停止生产或出清产能;

三是我国钢铁产业应在数量、质量、品种上满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出口经营的需求;四是应鼓励企业联合重组,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形成大型钢铁企业。

例如,日本的新日铁和住友、日本钢管和川崎合并,小型企业由大型企业提供高炉转炉的钢铁坯料,只有特殊钢和少数普钢企业用电炉炼钢,并生产需求量比较小的特殊产品。日本的钢铁企业基本是民营的,日本钢铁企业的产量是由企业自身决定的,政府不干预,钢铁联盟只是统计、汇报和调查等工作,没有决定权。

再如,我国的宝钢不仅吸收了原上钢一厂、上钢三厂、上钢五厂、江苏梅钢、宁波宝新、新疆八钢和新建湛江钢铁基地等,最近也与武钢合并,成立了宝武钢铁集团;鞍钢吸收了攀钢;山东的济钢莱钢合并;东北的大连特殊钢厂、抚顺特殊钢厂和北满特殊钢厂也合并组成东北特殊钢有限公司……我国钢铁企业有300多家是国有的,向集团化方向发展是正确的,但不能只是形式上组合,更要通过强化联合、兼并重组、互相持股、产品分工、规定产量等方式进行战略重组,减少钢铁生产企业的数量,增强大型钢铁企业的实力,实现钢铁工业组织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提高产业集中度还能增强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地方小型钢铁企业也应停止冶炼,只进行加工,提供品种特殊和数量较少的产品。

此外,宝武钢铁集团和鞍钢集团由国务院国资委管理;河钢、首钢、本钢、太钢、山钢、马钢包钢昆钢等,则由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国资委管理;民营企业则由投资者或董事会决策,由经理层管理。为了解决钢铁企业产能过剩和提高经营效益的问题,不仅是钢铁企业要负起主体责任,政府也应承担起引导、监督和托底责任,特别是地方政府应认真落实中央政府的统一规划和重要政策。地方钢铁企业应向品种特殊、产量不高、质量很好、保护环境、节约能耗、安全生产、两化融合和质量经营方向发展,这也有助于解决我国钢铁产品产能过剩和效益下滑的局面。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付款方式 电子期刊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冀ICP备13016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