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尾,经过连续数周的盘跌后,钢价又出现了一波短时的上涨。让人无奈的是,“老问题”依旧:价格一涨,成交量就上不去。
产能过剩、矿价过高,这是钢铁行业多年来反复出现的问题,然而却一直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据笔者了解表示,2014年,钢材需求量将小幅增加,但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去产能任务艰巨,钢企想要摆脱现实的困境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14年钢铁需求预测成果显示,2014年,国内外经济环境趋好,钢材需求量将小幅增加,预计2014年全国钢材需求量为7.15亿吨,同比增长3.2%;粗钢产量将达到8.1亿吨,同比增长3.8%。
2014年,我国钢材需求量预测增速较2013年明显放缓。数据显示,2013年预计钢材需求量为6.93亿吨,同比增长6.3%;粗钢产量为7.8亿吨,同比增长6.7%。
与此相比,我省情况也不容乐观,宝源钢网数据编辑了解,最新数据显示,今年,我省生产粗钢400.43万吨,同比增长14.65%。而今年1-10月,我省共生产粗钢3729.46万吨,同比增长12.41%。
我国钢铁业产能已经严重过剩。2012年已达到10亿吨的设计产能,而实际产能还要远远大于10亿吨。省钢铁协会副秘书长孟永全告诉记者,由于技术进步、操作水平和生产效率提高,当前全国钢铁产能已经远超设计能力,产能过剩问题十分严重。
从企业的统计数据看,目前,每吨钢材分摊的固定成本为600元~1000元,全行业增产8%能够多摊的固定成本总额为500亿元~700亿元。
同样不能忽视的是,产量增加给钢价带来了巨大冲击,大幅压缩了钢铁企业的利润空间。由于粗钢产量增速高于市场需求增速,市场供大于求的形势进一步恶化,今年钢材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下跌。1月~10月份,国内钢材价格综合指数平均为103.9点,与去年同期的平均值113.7点相比下降了9.8点,降幅为9.2%,相当于每吨钢材价格下降了约360元。按前10个月的粗钢日均产量估算,今年粗钢产量将达到7.8亿吨,按97%的成材率折算成钢材产量约为7.57亿吨。
笔者测算,由于钢材价格下降,今年钢铁行业将减少收益约2700亿元。减收2700亿元和降本700亿元,这两个数字的对比足以说明增产所带来的损失已经远远大于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是否要继续增产,钢铁企业要谨慎、理智地进行决策。
一是考虑产量大需求
增产不仅会使企业和社会库存增加,大量占用资金,而且会招致进口矿大量增加,价格居高不下,全行业的损失更大。
二是考虑剩产难解决
在这期间更需全行业在安排生产经营时保持理性。何谓理性?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王晓齐的诠释值得深思:就是没有合同不安排生产,没有边际贡献的产品不安排生产,没有毛利的产品不安排生产,没有利润的产品不安排生产。
只不过,像上述减产增效的钢铁企业目前来说还是少数,其减产的效果容易被众多企业的继续增产所掩盖。客观地说,时至今日,增产给钢铁企业带来的成本下降效应已经微乎其微,钢铁行业靠规模扩张和产量增加获得效益的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钢材市场的主动权依然是握在钢铁企业的手中的。宝源钢网营运分析钢铁市场因素,避免简单粗暴的增产方式,那么即使宏观上有政府施加的控制产能压力下,对于钢铁行业来说,依然能够稳步发展下去。